(文章轉載自大紀元 記者陳建霖台灣桃園報導)桃園縣觀音鄉臨近濱海的大潭國小,風雨教室正面牆壁上,張貼一幅很有鄉土氣息的古早農村童戲圖;校長吳月裡為了能擴展教學領域及融入地方人文,請桃園縣十全美藝文推廣協會理事長林新來設計古早農村童戲圖,成為一面具有人文、藝術、生態、教育及學術的教材。
▲林新來(中)為全校學生介紹這即將被遺忘的古早童玩。(攝影:陳建霖/大紀元)
古早農村童戲圖幅寬239公分,高143公分,畫中擁有四、五十年代的生活寫照,充滿老人家們昔日的記憶;還可看到觀音鄉被列為縣定古蹟的白沙岬燈塔,古色古香的百年三合院古厝,百年老廟甘泉寺及藉由風力發電的大風車。
古早農村童戲圖幅寬239公分,高143公分,畫中擁有四、五十年代的生活寫照,充滿老人家們昔日的記憶;還可看到觀音鄉被列為縣定古蹟的白沙岬燈塔,古色古香的百年三合院古厝,百年老廟甘泉寺及藉由風力發電的大風車。
畫中有田園風光和荷塘景色,黃牛拉車滿載穀子,孩童拉著水牛吃草,三五成群玩起竹水槍打水戰、跳繩、跳格子、放風箏、推鐵圈、推鐵罐車、踩鐵罐高蹺、拉竹蜻蜓、竹圈套、竹蟬、玲瓏鼓吹竹笛及一起下西瓜棋等遊戲,處處充滿昔日孩子們的快樂童年時光。
吳月裡校長表示,從圖上,可以看到觀音鄉這塊土地的人文產業、農耕景象及鄉村生活等;還有眾多孩子的童年野趣、童玩和遊戲,活潑地展露在圖畫中,讓人回味無窮,學生們能夠感受到時代的背景,繼而緬懷祖先流傳下來的珍貴文化資源。
林新來說:早期農村的景象最為人津津樂道,農夫們忙耕田、整地、插秧、收割及曬穀子等農事,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生活極其辛苦,農家子弟也常趁著農閒時,呼朋引伴玩起遊戲來,有一段難以忘懷的歡樂童年,至今還記憶猶新。
林新來搭配古早農村童戲圖裡的景象,帶來三十幾種的古早童玩到學校;為全校學生介紹這即將被遺忘的古早童玩,有彈弓、竹水槍、鐵罐車、竹蜻蜓、竹圈套、竹蟬、玲瓏鼓及竹笛等傳統趣味童玩。學生們張大眼睛專心聆聽,都深感上了一堂「寓教於樂」且難忘的課;也開放讓學生親身體驗每一種童玩的樂趣與奧妙,在場一百多位學童都玩得不亦樂乎!(責任編輯:呂美琪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